您好,欢迎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
全国服务热线15353683894

新闻资讯NEWS

双碳战略指引下减污降碳目标落地与实施

发布时间:2025-08-06人气:47

减污降碳目标落地与实施:系统性路径与实践策略

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”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战略,旨在通过“污染治理”与“碳减排”的深度融合,实现环境效益、气候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赢。其落地实施需突破“单一目标”思维,构建“政策-技术-产业-社会”协同推进的系统性框架。以下从核心逻辑、关键路径、实践案例三方面展开分析:


一、减污降碳的协同逻辑与战略定位

1. 目标一致性

污染物(如SO₂、NOₓ、VOCs、颗粒物)与温室气体(CO₂、CH₄、N₂O)的排放源高度重叠:

  • 工业源:钢铁、化工、建材等行业的高能耗工艺同时产生污染物与CO₂;

  • 能源源:化石燃料(煤、石油、天然气)燃烧是SO₂、NOₓ的主要来源,也是CO₂排放的“主力”;

  • 生活源:餐饮油烟、汽车尾气既含VOCs、PM2.5,又直接排放CO₂。

因此,减少化石能源依赖、优化产业结构、提升能源效率是减污与降碳的共同抓手。

2. 协同增效的倍增效应

  • 成本节约:工业节能改造(如余热回收)可同时降低能耗成本与治污设备运行成本;

  • 技术共享: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技术(产沼气发电)既能减少污泥填埋的甲烷排放(强温室气体),又能替代部分化石能源;

  • 政策叠加:“双碳”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工具(如碳减排支持工具)可同步支持污染治理项目。

结论:减污降碳不是“两张皮”,而是“一盘棋”,需通过“源头防控-过程控制-末端治理”的全链条协同,实现“1+1>2”的综合效益。


二、减污降碳落地的关键路径

(一)政策引领:构建“双目标”协同机制

  1. 顶层设计融合

    • 推动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《长江保护法》等与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》的衔接,在环评审批、排污许可中纳入碳排放核算要求(如重点行业环评需增加“碳评”章节);

    • 制定“行业协同减排清单”:针对钢铁、建材、有色等重点行业,明确“减污”(如SO₂≤50mg/m³)与“降碳”(如吨钢CO₂≤1.5吨)的双重约束指标。

  2. 激励约束并重

    • 经济激励: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覆盖范围(如将污水资源化、光伏治沙等项目纳入),对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(如再生水企业退税比例提升至70%);

    • 约束倒逼:实施“环保信用评价+碳账户”联动,将企业污染排放与碳排放数据纳入社会信用体系,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融资、用地。

  3. 区域协同治理

    • 建立跨省流域“减污降碳”联席机制(如长江经济带、京津冀),统一监测标准(如PM2.5与VOCs协同监测)、共享排放清单(如工业源CO₂与NOₓ排放数据);

    • 推广“生态补偿+碳汇交易”模式:上游地区通过治污减少跨界污染,下游地区通过购买碳汇(如湿地修复产生的碳汇量)给予补偿。


(二)技术创新:突破“双目标”关键技术瓶颈

  1. 能源领域:清洁替代与高效利用

    • 可再生能源替代:在工业园区推广“光伏+储能”模式(如江苏某园区光伏装机容量100MW,年发电1.2亿kWh,替代标煤4万吨,减少CO₂排放10万吨);

    • 工业节能技术:钢铁行业推广“电炉短流程”(吨钢能耗降低30%,CO₂排放减少40%);化工行业应用“余热梯级利用”(如高温余热发电、中低温余热供暖)。

  2. 工业领域: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

    • 低碳工艺改造:水泥行业采用“替代燃料+碳捕集”(CCUS)技术(如华新水泥使用垃圾衍生燃料替代20%燃煤,年减碳50万吨);

    • 废弃物资源化:钢铁厂钢渣用于制备低碳胶凝材料(替代水泥,减少CO₂排放30%);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(每吨污泥产沼气15-20m³,相当于减排0.5吨CO₂)。

  3. 生态领域:自然碳汇与污染净化协同

    • “蓝碳”开发:沿海地区通过红树林、盐沼修复(如广东湛江红树林项目),每公顷年固碳量达3-5吨,同时净化陆源污染物(氮磷削减率>40%);

    • “绿碳”增强: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优先种植“高碳汇+高净化”树种(如香樟、银杏),每公顷绿地年固碳量约10吨,同时吸附PM2.5(年滞尘量500kg/公顷)。


(三)产业转型:培育“双目标”新增长极

  1. 传统产业绿色升级

    • 钢铁行业:推广“超低排放+碳捕集”(如宝武集团湛江基地,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10kgce,CO₂排放强度降至1.45吨);

    • 建材行业:发展“低碳水泥”(添加矿化封存材料)、“光伏玻璃”(如信义玻璃光伏玻璃生产线,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5%)。

  2. 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

    • 新能源装备制造:风电、光伏设备制造基地(如江苏盐城)通过绿色工厂认证,生产过程能耗降低30%,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减少40%;

    • 节能环保服务业:培育“环境治理+碳管理”综合服务商(如中节能环境公司),提供“污染治理+碳核算+碳交易”一体化解决方案。

  3. 农业领域:生态循环与碳汇提升

    • 种养结合模式:推广“畜禽粪便-沼气-有机肥”循环链(如浙江某养殖场,年处理粪污5万吨,产沼气180万m³,替代标煤1260吨,减少CO₂排放3000吨);

    • 稻田甲烷减排:通过“间歇灌溉+有机肥替代”技术(如江苏太湖流域试点),稻田CH₄排放降低30%,同时减少化肥流失(氮磷削减率>20%)。


(四)全民参与:构建“双目标”社会共治格局

  1. 企业主体责任

    • 重点排污单位需公开“减污降碳”年度报告(如污染物排放量、碳排放量、措施成效);

    • 鼓励企业设立“首席环境官(CEO)”,统筹污染治理与碳管理(如万华化学设立双目标管理部,统筹全公司减污降碳行动)。

  2. 公众行为引导

    • 推广“绿色消费”:通过补贴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(如上海对纯电动车补贴1万元)、使用节能家电(如一级能效空调补贴200元);

    • 倡导“低碳生活”:开展“光盘行动”(减少厨余垃圾产生量)、“少开一天车”(如北京市民参与碳普惠,积分可兑换地铁票)。

  3. 社会监督强化

    • 开通“减污降碳”举报平台(整合12369环保热线、12315市场监管热线),鼓励公众举报偷排漏排、虚假碳减排等行为;

    • 建立“环境信息披露”制度,重点企业需在官网、年报中公开污染物与碳排放数据(如上市公司ESG报告强制披露)。


三、典型实践案例

案例1:江苏苏州工业园区“双碳”示范园区

  • 措施

    • 能源结构转型:园区光伏装机容量达80MW,生物质能供热覆盖30%工业用户,煤炭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60%降至2023年的15%;

    • 产业协同减污:推广“工业废水梯级利用”(如电子企业废水经处理后供园区绿化使用),年节水100万吨,减少COD排放200吨;

    • 碳管理创新:建立“园区碳大脑”平台,实时监测企业能耗与碳排放,引导企业参与碳交易(2023年园区企业碳配额盈余超50万吨)。

  • 成效:2023年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0.25吨标煤/万元(全国平均0.45吨),CO₂排放强度降至0.8吨/万元(全国平均1.2吨),PM2.5浓度降至25μg/m³(较2015年下降40%)。

案例2:山东某钢铁企业“超低排放+CCUS”改造

  • 措施

    • 烧结机超低排放改造(SO₂≤35mg/m³,NOₓ≤50mg/m³),配套建设SCR脱硝装置;

    • 捕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₂(年捕集量50万吨),用于油田驱油(提高采收率15%)和化工合成(生产可降解塑料)。

  • 成效:年减少SO₂排放1200吨、NOₓ排放1800吨,CO₂捕集量相当于种植2700公顷森林(按1公顷森林年固碳10吨计算),同时通过碳销售年增收2000万元。


四、挑战与未来方向

1. 现存挑战

  • 技术瓶颈:部分行业(如水泥、化工)低碳技术成本高(CCUS捕集成本约300-500元/吨CO₂),大规模应用受限;

  • 区域不平衡:中西部地区能源结构偏煤(煤炭消费占比超60%),减污降碳压力大于东部;

  • 数据壁垒:污染物与碳排放监测数据未完全打通(如环保部门与统计部门数据共享不足)。

2. 未来方向

  • 技术攻关:研发低成本CCUS技术(如新型吸附材料)、工业节能“卡脖子”技术(如高温窑炉节能涂层);

  • 政策创新:建立“减污降碳”协同评价指标体系(如“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+单位GDP碳排放强度”双指标);

  • 数字赋能:构建“双目标”智慧监管平台,整合环境质量、碳排放、能源消耗等多源数据,实现精准治污、科学降碳。


总结

减污降碳目标落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以“政策协同、技术创新、产业转型、全民参与”为四大支柱,推动从“末端治理”向“源头防控”、从“单一目标”向“协同增效”的根本转变。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“蓝天常驻、绿水长流、气候稳定”的美丽中国愿景。


标签:

陕西盈源瑞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5353683894

微信咨询
陕西盈源瑞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