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,主要负责城市生活、生产用水的供应及污水、雨水的收集、处理与排放,直接关系到城市运行安全、居民生活质量及生态环境保护。以下从系统组成、关键技术、标准规范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说明:
目标是为城市提供安全、充足、经济的饮用水及生产用水,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:
水源与取水工程:
水源类型:地表水(河流、湖泊、水库)或地下水(井群),需通过水质检测(如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GB3838)评估适用性。
取水设施:地表水取水通常采用取水头部(如浮筒式、岸边式)+ 进水管道,地下水则通过管井、大口井等抽取。
净水工程(水厂):
工艺流程:原水→混凝(投加PAC/PAM)→沉淀/澄清→过滤(砂滤、活性炭)→消毒(氯气、次氯酸钠、紫外线)→清水池→出厂。
特殊处理:针对高浊度水(预沉)、微污染水(生物预处理)、苦咸水(反渗透)等需增设工艺单元。
输配水工程:
输水管:连接水厂与城市配水系统的主干管,多采用环状布置以提高可靠性,材质常用球墨铸铁管、钢管或预应力混凝土管(PCCP)。
配水管网:覆盖城市的支状或环状管网,通过阀门井、消火栓等设施分段控制,末端设用户接入点(如小区总表)。
调节构筑物:高位水池、水塔或加压泵站,用于平衡水量波动(如高峰用水)或克服地形高差(山地城市)。
目标是高效收集、处理污水和雨水,防止内涝并减少环境污染,分为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:
雨水排水系统:
收集管网:采用明沟(暗渠)、雨水篦子、检查井等,按“重力流”设计(利用地形坡度),汇水面积内的屋面、道路雨水均接入。
提升设施:地形低洼或管网坡度不足时,需设雨水泵站(如合流泵站、调蓄泵站)将雨水提升至下游管网或河道。
排放与利用:雨水经收集后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(需满足环保要求),或通过下凹绿地、调蓄池(如PPP项目中的海绵设施)实现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。
污水排水系统:
处理等级:一级(物理处理,格栅、沉砂)→二级(生物处理,A/O、AAO、氧化沟)→三级(深度处理,过滤、消毒、膜分离)。
出水标准:根据排放去向(河流/回用)执行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8918),如一级A标(COD≤50mg/L,氨氮≤5mg/L)。
收集管网:重力流污水管(DN300~DN2000)+ 检查井,覆盖生活污水(小区、公建)、工业废水(需预处理达标后接入),避免混接雨水(防止水体污染)。
提升泵站:污水管网埋深过大时(如城市中心),需设污水泵站(如截流井、提升泵房)将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。
污水处理厂:
污泥处理:脱水(板框压滤)→干化(热解、太阳能)→最终处置(填埋、焚烧、堆肥)。
管网设计与优化:
水力计算:基于流量(最高日/最高时用水量)、管径、坡度、糙率(曼宁系数),确保流速(0.6~3.0m/s)合理,避免沉积或冲刷。
漏损控制:采用分区计量(DMA)、压力调控(减压阀)、智能监测(听漏仪、流量传感器),目标漏损率≤8%(国标要求)。
新材料与新工艺:
管网材料:球墨铸铁管(防腐)、HDPE双壁波纹管(轻便抗腐)、玻璃钢管(耐化学腐蚀)。
污水处理:MBR(膜生物反应器)、厌氧氨氧化(低能耗)、人工湿地(生态处理)。
智慧水务系统:
物联网(IoT):部署水质传感器(余氯、浊度)、水位计、流量计,实时采集数据。
大数据分析:通过AI模型预测用水高峰、管网堵塞风险,优化调度(如泵站启停、水库调蓄)。
核心规范:《室外给水设计标准》(GB50013)、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》(GB50014)、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》(GB50015)、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8918)。
政策方向:
海绵城市:通过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(如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》)。
再生水利用:推动污水资源化,用于工业冷却、绿化灌溉、景观补水(目标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≥25%)。
双碳目标:污水处理厂节能(厌氧工艺产沼发电)、管网漏损降低(减少电耗)。
韧性城市:应对极端天气(如暴雨内涝),构建“源头减排-管网排放-蓄排并举-超标应急”的排水防涝体系。
数字化运维:BIM(建筑信息模型)全生命周期管理、数字孪生(虚拟仿真管网运行)、AI巡检机器人(替代人工下井)。
低碳化转型:推广太阳能供电泵站、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(能源回收)、绿色建材(低碳混凝土管)。
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“生命线”工程,其规划需兼顾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,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,实现“安全供水、高效排水、绿色循环”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