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厂、污水厂建设工程全流程解析
需求分析与选址
水厂:需评估区域供水规模(人口、工业用水需求)、水源条件(地表水/地下水水质)、输水距离及成本。
污水厂:根据污水排放量、水质特性(工业/生活污水比例)、受纳水体环境容量确定处理规模,选址需靠近污水收集管网末端或工业聚集区,避免地质灾害风险。
关键点:需通过环境影响评估(EIA),编制《可行性研究报告》并通过发改委审批。
合规性手续
水厂:办理取水许可证(天然水源)、采矿许可证(矿泉水类)、卫生许可证(涉及饮用水)。
污水厂:需完成环评审批、排污许可证申领,涉及污泥处置需与专业单位签订协议。
水厂工艺设计
预处理:粗滤(砂滤/碳滤)、精滤(精密过滤器)。
消毒:臭氧发生器、紫外灯管。
自动化:PLC控制系统、在线监测仪表(pH、浊度、余氯)。
工艺流程:常规工艺包括混凝→沉淀→过滤→消毒(如臭氧/紫外),深度处理可增设膜技术(MBR)或活性炭吸附。
关键设备:
污水厂工艺设计
污泥处理:浓缩脱水(带式压滤机/板框压滤机)、污泥干化。
除臭通风:生物滤池、活性炭吸附,地下式需加强机械通风。
AAO(厌氧-缺氧-好氧):适用于脱氮除磷,处理城镇生活污水。
MBR(膜生物反应器):结合生物降解与膜分离,出水水质高,适合中水回用。
主流工艺:
辅助系统:
土建工程
水厂:水池(沉淀池、清水池)、泵房、加药间,需防渗处理(HDPE膜或混凝土防腐)。
污水厂:生化池、二沉池、污泥脱水车间,地下式需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缩短工期。
设备安装
核心设备:格栅机、沉砂池搅拌器、曝气系统、污泥泵。
智能化系统:SCADA平台、在线监测与预警模块。
水处理线:原水提升泵、膜组件(MBR)、消毒设备。
配套设施:储水罐、灌装线(桶装水)、自动化控制系统。
水厂:
污水厂:
单机调试
检查设备运转参数(如泵流量、风机风量),验证仪表准确性(如在线COD监测仪)。
联动调试
模拟实际运行工况,测试工艺流程稳定性(如曝气量与溶解氧的匹配性)。
验收标准
水厂:水质达标(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GB5749)、环保验收(排污口设置合规)。
污水厂:出水符合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8918),污泥处置合规。
日常运维
水厂:原水水质监测(pH、浊度)、膜清洗(化学清洗周期≤3个月)、消毒剂投加量优化。
污水厂:污泥龄控制(AAO工艺20-30天)、曝气能耗优化(DO在线反馈调节)。
智慧化升级
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、能耗,AI算法预测负荷峰值并调整运行参数。
地下式水厂
优势:节省用地(占地仅为地上1/3)、减少二次污染。
技术难点:通风除臭(需配置生物滤池+活性炭)、膜组件吊装(竖向空间预留≥15米)。
资源化技术
污水厂:中水回用(用于绿化/工业冷却)、污泥制备生物质燃料。
水厂:浓盐水蒸发结晶回收盐分,实现零排放。
维度 | 水厂 | 污水厂 |
---|---|---|
核心目标 | 提升水质至饮用水标准 | 去除污染物至排放/回用标准 |
工艺复杂度 | 较低(常规4-5级处理) | 较高(多级生物+深度处理) |
投资重点 | 膜技术、自动化灌装线 | 曝气系统、污泥处理设施 |
运营风险 | 水源污染、膜污染 | 污泥膨胀、除臭系统失效 |
水厂:需符合《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》(2017版),包装饮用水需通过第三方水质检测。
污水厂:执行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“水十条”),重点流域执行特别排放限值(如COD≤30mg/L)。
通过科学规划、精细化施工及智能化运维,水厂与污水厂可成为城市水循环的关键节点,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