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是保障污水处理效能、实现水环境治理目标的关键环节,但其复杂性决定了这一过程面临多重挑战。以下从设施、管网、技术、管理、成本、外部环境六大维度展开分析,结合实际场景说明具体问题:
我国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建于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,核心设备(如曝气头、水泵、污泥脱水机)已运行15年以上,普遍存在金属腐蚀、密封件老化、控制系统失效等问题。例如,某中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转刷曝气机因长期磨损,充氧效率下降40%,导致生化处理单元COD去除率从85%降至60%。
早期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多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(AO工艺),对氮磷去除效率低(氨氮去除率仅60%-70%),且难以应对当前“地表水准Ⅳ类”等更高排放标准。部分厂因设计规模与实际水量不匹配(如人口激增导致水量超载),运行负荷高达120%,加剧设备损耗。
部分设施未考虑极端天气(如暴雨、干旱)的影响:
暴雨期:管网超负荷导致污水溢流,直接排入河道;
干旱期:水量不足导致微生物活性下降,处理效率降低。
覆盖缺口:老旧城区、城乡结合部管网覆盖率不足50%,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河道(如某县城老城区管网缺失区域,污水直排导致河道氨氮浓度超Ⅴ类标准10倍);
混接错接:雨污管网混接率达20%-30%(南方多雨城市更甚),雨水携带地表污染物(垃圾、油污)进入污水管,增加处理负荷;同时,污水管接入雨水管,导致旱季污水外渗污染地下水。
结构性破损:因地面沉降、施工破坏等,管网漏损率达15%-20%(北方冻融地区更严重),年漏失水量相当于200个标准游泳池;
功能性堵塞:餐饮油污、建筑垃圾(如水泥块)进入管网,导致管道过流断面减少50%以上,清淤频率高达每年2-3次(传统清淤成本约500元/公里·次)。
能耗:曝气、提升泵等设备占能耗的70%,吨水电耗普遍在0.3-0.5kWh(先进工艺可降至0.2kWh以下,但老旧厂难以改造);
药剂消耗:化学除磷需投加PAC(聚合氯化铝),吨水药剂成本约0.3-0.5元;
污泥处理:脱水、运输、处置成本占总运维成本的20%-30%(若采用焚烧,成本更高)。
地方财政压力大:中西部地区污水处理费征收率仅60%-70%(东部发达地区约80%-90%),而吨水运营成本普遍在1.0-1.5元(部分高排放标准厂达2.0元以上);
社会资本参与有限:PPP项目因回报周期长(20-30年)、收益稳定性低,社会资本投资意愿弱。
部分厂盲目追求“高标准工艺”(如MBR膜处理),但实际进水水质低(COD<200 mg/L),导致设备闲置、资源浪费;
针对工业废水占比高的污水厂(如化工园区配套厂),缺乏抗冲击负荷技术(如调节池容量不足),易因水质突变导致微生物死亡。
数量不足: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岗位人员编制仅为设计需求的60%,且多为非专业人员(如转岗工人);
能力不足:缺乏懂工艺、会运维、能应急的复合型人才(如MBR膜污染诊断、厌氧氨氧化工艺调控);
培训缺失:企业年均培训时长不足20小时(行业标准要求≥40小时),新技术(如智能曝气控制系统)难以推广应用。
我国年产生市政污泥约6000万吨(含水率80%),其中工业污泥占比超30%(含重金属、持久性有机物),处理难度远高于生活污泥。
填埋:受土地资源限制(如东部地区填埋场饱和),且渗滤液易污染土壤;
焚烧:投资成本高(单条线投资超1亿元),二噁英排放风险需严格控制;
资源化:制砖、堆肥等技术推广缓慢(因产品附加值低、市场接受度差),全国污泥资源化利用率不足30%(发达国家达60%以上)。
部分地区存在“重水轻泥”现象,污泥去向不明(非法倾倒、随意堆放)问题突出,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(如某地农田因污泥堆放,镉含量超标2倍)。
水质波动:工业废水间歇排放(如电镀厂夜间排酸水)导致pH、重金属浓度骤变,可能杀死生化池微生物(需投加碳源或活性污泥“激活”);
水量波动:旅游城市旺季水量激增(如某景区污水处理厂夏季水量是冬季的3倍),超出设计负荷,出水水质超标。
重建设轻管理:部分地方政府将污水处理厂视为“面子工程”,建成后即“脱管”,运维资金、人员配备不足;
考核指标单一:多以“出水达标率”为核心,忽视“设备完好率”“污泥减量化”等关键指标;
执法力度弱:对偷排、超标排放的企业处罚偏轻(如罚款金额仅为治理成本的10%),难以形成震慑。
居民对污水处理的重要性认知模糊,存在乱排行为(如餐饮门店将油污直排雨水管);同时,对设施周边环境(如污泥运输车辆滴漏)投诉多,但参与监督(如举报偷排)的积极性低。
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从设施升级、管网改造、技术创新、人才培养、制度完善、公众参与多维度协同发力:
设施层面:推进老旧厂提标改造(如加装MBR膜组件、厌氧氨氧化工艺);
管网层面:实施“雨污分流+混接改造”,建立管网健康监测系统(如机器人巡检);
管理层面:推广“智慧水务平台”,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与故障预警;
政策层面:完善污泥资源化激励政策(如补贴、税收优惠),强化“谁污染谁治理”责任;
社会层面:加强公众教育(如“污水去哪儿了”科普活动),构建全民监督网络。
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污水处理设施从“勉强运行”到“高效稳定”的跨越,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坚实保障。